加入收藏 | 我喜欢的商品 | 我的消息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图书
您的位置:首页 > 图书 > 政治 > 外国政治 > 美国政治 图书: 美国政治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华盛顿政治圈背后的隐秘力量与规则

联 合 价:¥37.44 [7.8折]
定  价:¥48.00
作  者:(美)马克.列伊博维奇
出 版 社:中信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ISBN:9787508650869
所属分类:图书 > 政治 > 外国政治 > 美国政治
库  存:14
收藏人气:0 次
评 论 数:0
配送至:
请选择
安徽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香港 澳门 台湾 海口 江苏 北京

购买数量: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喜欢
  • 商品详情
  • 商品评论
编辑推荐
现实与小说更残酷。《真实世界的纸牌屋》,美国政坛角力经典作品中文版独家授权,揭开影响华盛顿政治圈的隐秘力量与规则。美国政界不想被人知道的都在这本书里面,包括希拉里。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书榜第一名,《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国家期刊》《美国展望》《金融时报》《纽约客》彭博资讯等力荐。
《真实世界的纸牌屋》,一部鲜活地描述真实华盛顿、现实纸牌屋的佳作,不容错过。
内容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揭开影响华盛顿政治圈的隐秘力量与规则
一部鲜活地描述真实华盛顿、现实纸牌屋的佳作

蒂姆?拉赛特死了。
整个华盛顿活了。
华盛顿的任何葬礼都是极好的人脉市场,大死小亡,一票难求。有权势的追悼者从肯尼迪中心的红地毯上蜂拥下来,分发名片,互相交流。这些葬礼成了关系到权力、资本、媒体和虚荣心的有趣而忙碌的日子……
现实比小说更残酷。

真实的华盛顿到底什么样?为什么每个想改变它的人,最终会被它改变?《纽约时报周刊》首席记者马克?列伊博维奇,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一个现实版的纸牌屋。
这本辛辣喜剧大揭华府之短,令各路官僚尝到切肤之痛。在这本新书里,列伊博维奇犀利尖锐地向我们揭示了展示了影响华盛顿政治圈背后的媒体力量和规则,展现了一个全所未有的华盛顿,一个人们从来不了解的真实的华盛顿:媒体和说客操纵着华盛顿这座城,每一个见光的消息与见不得光的交易纠缠不清;光荣与梦想的背后,是趋炎附势、虚情假意、尔虞我诈、表里不一,这些在华盛顿上演得淋漓尽致。透过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发现那些现在致力于改变华盛顿潜规则的人,最后不知不觉地被华盛顿同化了,包括美国总统。
这本书尚在写作之际,就引起了无数关注。每个人奔走相告且互相打听,嗨,你知道马克有本新书吗?你知道书里面写了谁吗?……每个人都希望马克?列伊博维奇不要在书里提到自己的名字,但如果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他们又会大失所望甚至大发雷霆,因为那意味着,在这座城里,你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
作者简介
马克?列伊博维奇(MarkLeibovich)是《纽约时报周刊》杂志驻华盛顿特区的首席记者,是华盛顿这个圈子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在2011年,他凭借“政客麦克艾伦”的故事和华盛顿媒体文化的变迁获得国家杂志奖。他还在《华盛顿邮报》、《圣何塞水星报》、波士顿凤凰传媒工作过。
目录

第一章 天堂候播厅
第二章 阿谀奉承之城
第三章 我们这个时代的三位参议员
第四章 金钱与权力的扈从
第五章 打入内部
第六章 “感谢你的服务”
第七章 权力的陷阱
第八章 如此运作
第九章 表演艺术
第十章 安静车厢里的混乱
第十一章 总统大选:又是这部电影
第十二章 总统大选:伤心、困惑
第十三章 总统大选:愚蠢的行为、波旁巧克力糖、精彩的废墟
第十四章 最后的派对



前言
序(节选)

2008年6月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员蒂姆·拉瑟特死了,但房间里却气氛热络。
很明显,不应该在追思会上表现过头,这很容易让人识破,然而华盛顿大佬的葬礼的确是拉关系的大好时机。来宾肃穆的面容掩不住内心的激动:大约有2 000多名位高权重的幸运来宾在肯尼迪中心的红地毯上逡巡。
追思仪式开始前,人们蜂拥至左边的通道,直奔罗伯特·吉布斯。吉布斯是巴拉克·奥巴马的竞选发言人,虽属平庸之辈,却因选对了老板而前途无量,毕竟奥巴马即将成为民



媒体评论
在这里,华盛顿沉浸在它的灿烂与肮脏的荣誉中……(列伊博维奇)似乎带着可以让你用X射线看到内部的特殊眼睛,让你看看里边到底正在进行什么。列伊博维奇由于在政治散文上太有名气了,以至于他无法在这座城里生活。作者在冷嘲热讽中浓缩了太多的重要见解……
——《纽约时报》
除了报道才能之外,列伊博维奇还是一个拥有优秀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时让人爆笑,有时让人放声大哭。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作家,他的报道甚至让人想要服用镇定剂……《真实世界的纸牌屋》这部作品极为有趣,并能引人深度思考。
——《纽约时报书评》
列伊博维奇是一个政治剖析专家,《真实世界的纸牌屋》和《游戏改变》一样揭示了内幕。
——《华盛顿邮报》
马克?列伊博维奇在他的新书《真实世界的纸牌屋》中,因反对华盛顿的制度而犯叛国罪……这是非常有趣的……列伊博维奇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充满活力的作家。
——《纽约观察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克林顿说:“根据霍尔布鲁克的安排,希拉里和我受邀做最后的发言,最后发言的才是真正有分量的人。”
巴拉克·奥巴马赢得了2008年的总统大选,希拉里·克林顿赢得了奥巴马的第一届任期。
希拉里站起身来,准备给霍尔布鲁克的盛典一个完美的收场,她是以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的身份来致辞的。离开这座城,她才得到这个地位。作为国务卿,她可以避开这个粪坑,也就是2008年大选期间奥巴马誓言要净化的粪坑。2008年大选期间,克林顿竞选阵营自诩的最大卖点是希拉里了解这场游戏。她熟悉华盛顿,熟悉这座城是如何运作的,她足够强悍,才能够在这里竞争,她足够睿智,才能在这里胜出。奥巴马竞选阵营的卖点是他们将改变游戏规则。选民们选择了改变游戏规则。面带灿烂的微笑,希拉里说道:“好吧,我离开这里。”后来,奥巴马又请她回来主管国务院的工作。
让希拉里主政国务院,看上去是一个很聪明,甚至是很狡诈的举动,这是一个大胆的政治举动,会让质疑奥巴马的人改变主张,从而认为他奥巴马还是有能力在这座城中混的。
奥巴马总统坐在台上,烦躁不安,怒火中烧,而国务卿则昂首挺胸地走到讲台前。30个月以前,她和克林顿尔一起走进肯尼迪中心,参加蒂姆·拉瑟特的追思会,那时候,奥巴马无比风光,而他们夫妇俩则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然而,真正的大人物是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的,他们可以被人羞辱,被人弹劾,被人击败,但却不会就此倒下。克林顿夫妇又回来了,尤其是希拉里,她经常援引据称是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名言:政界女性的皮肤“需要像犀牛皮一样厚实”。
2008年,拉瑟特去世之前几个月,希拉里还在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她曾对我说:“我开玩笑地说,自己身上有伤疤,都是过去的经历留下的。你知道,这些伤疤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常常会提醒我们,自己过去曾经有过的经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历史。我总是确保犀牛皮还能呼吸,那是一个我们人人都得面对的挑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希拉里简直就是最重要的政治素质—生存的化身。她一直在场,耐心地等着其他人,依然精神百倍。葬礼和追思会,是她那伟大的生存之道大放异彩的舞台。与克林顿一样,希拉里也很会在葬礼上致辞,这是她最擅长的表演,有着母性的威仪与坚忍。
希拉里·克林顿说,“理查德就是理查德,我的头排座位一直给他留着”,他的突然辞世,不仅是“我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她称赞霍尔布鲁克是“善于经营友谊的天才”,这可是这座城的经典特征,与克林顿的遗产无关。友谊是一门技艺,需要“专长”及“天才”。精英政治人物能结交到光鲜的大人物朋友,然后到追思会这样的大场合来炫耀自己的朋友。如果说霍尔布鲁克是善于经营友谊的天才,那么克林顿夫妇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大师级的人物。“克林顿夫妇的朋友”(又具体细分为克林顿的朋友、希拉里的朋友)已经成为政治阶层中的一个子类型。
虽说希拉里在全球享有盛名,但本质上她是一个非常内敛、“注重隐私的人”。她是众人追随的对象,但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她。每每提到她,支持者总是使用充满崇敬的口吻,更像是信徒,而非真正的朋友。南希·彼得拉费萨是希拉里在韦尔斯利学院的同学,也是希拉里年轻时候最亲密的闺密之一。她说:“希拉里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受伤的女人,因此她的解决方法是令自己刀枪不入。”
表达悲伤的场合,是希拉里的舞台,使她能够在大规模的追思仪式上表演,她与丈夫都擅长此道。他俩在公开哀悼方面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即便是在半私人的哀悼场合也不忘表演:保罗·韦尔斯通是希拉里在参议院里的同僚,2002年他在老家明尼苏达州的一次飞机失事中身亡,当这一噩耗传来时,我认识的一位民主党新闻助理正好与希拉里在一起。希拉里当时在费城郊外参加众议员乔·赫费尔的选举活动,她在休息室里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泪流满面。她的私人助理·胡默·阿贝丁请我的朋友、那位新闻助理暂时离开房间回避一下。5分钟后,当我的朋友再次被请回房间的时候,希拉里恢复了坚忍刚毅、面无表情的样子,她接着发表演说,就跟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希拉里·克林顿对友人说,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辞世对她是一个“重大打击”。“他完成了别人十辈子都干不了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哀悼他的同时,也应该感到欣慰”。希拉里如是评价这位被她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她的马拉松式的致辞总算结束了,最后一句话是“上帝保佑你,我的朋友”,她的支持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希拉里立刻开始着手寻找霍尔布鲁克的继任。她定期打电话问候考蒂,但这座城的日子还得过下去。华盛顿的生活无论多么精彩,总有结束的时候,而这就是其中最冷酷的一段。3月,考蒂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是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寄来的,收信人是“理查德·C·霍尔布鲁克”,明信片上写道:“你的会员卡到期了。”
无可避免地,大家开始询问希拉里2016年她是否还会竞选总统。她说,绝对不会。她重复说了好几次后,她的丈夫和特里·麦考利夫都劝她不要说得这么绝对。她笑了。在政治中,没有什么比不情愿或半推半就更有诱惑力了。
2011年春,整个华盛顿都深陷令人头疼的难题:债务上限谈判、政府面临关门的威胁、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希拉里—正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醉心于扮演“世界女王”的角色—看上去形象还不错,至少比这座城的小家子气要上档次。她对朋友说,每次离开这座城后,她一点儿也没有留恋之情。她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少了许多烦恼,比如,不用担心还要练习到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去发表演说。但说到底,她不是总统,不需要发表演说,更谈不上非得出席该活动(她确实没有出席该晚宴)。
2011年初,我到办公室去拜访罗伯特·吉布斯,那时是他担任白宫新闻秘书最后的日子。白宫记者协会的工作人员非常紧张,因为英国皇室刚刚宣布,威廉王子的大婚之日定在4月29日,而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恰好就在同一个周末。如果美国总统飞过大西洋去参加皇室的婚礼,那他是否会缺席这里的“舞会”呢?吉布斯不得不安慰记者协会主席,说奥巴马总统不会参加皇室婚礼。这座城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然而,事实上,那个周末美国在巴基斯坦空袭本·拉登的老巢,也差点儿影响到总统出席记者协会年度晚宴。4月28日,也就是空袭之前几天,很少的几位知晓这一行动的国家安全顾问在白宫战情室讨论空袭具体时间。空袭时间最终定在星期天晚上,最初选的日子是星期六晚上。但当时就有人指出,奥巴马总统星期六晚上还得参加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呢,他(以及其他政府高级官员)如果缺席晚宴,现场都是嗅觉敏锐的记者,他们一定会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
那时,希拉里·克林顿抬起头来,冷冷地说:“去他妈的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

  • 全部评论(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公司介绍 | 联系方式 | 在线留言 | 新手指南 | 会员管理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0